公司动态
bsports为何四川的景点能反复“翻红”、火爆出圈?
bsports为何四川的景点能反复“翻红”、火爆出圈?全省833家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488.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5亿元;成都市异地游客堂食订单量全国第二;乐山大佛、峨眉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热门景区连续多日门票售罄;三星堆、武侯祠成新春网红打卡地,四川全省文化馆、博物馆等接待群众人数同比激增161.60%。
今年“春节档”,四川省文旅厅公布的川府旅游数据可谓“热辣滚烫”,老牌旅游大省下辖的多个城市魅力不减,还捧出了三星堆等吸引年轻人的巴蜀文化新IP。
为何四川的景点能反复“翻红”、火爆出圈?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旅厅副厅长宋秋接受南都记者专访,坦言在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时代,过硬的优质文旅内容的沉淀,才是一个城市能提供给游客的最大诚意,也是“长红”的底气。四川多个老牌景点的反复“翻红”,也是源自它能满足现代年轻人链接传统文明、在烟火气中追寻“诗和远方”的精神需求。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近年来,各地文旅宣介“开卷”、各出奇招。但四川是老牌文旅大省,坐拥大熊猫、三星堆、巴蜀美食、特色石窟文化等地域名片,在四川做文旅是不是感觉“赢麻了”?你觉得地方文旅资源能出圈传播的关键是什么?
宋秋:第一个关键词是“内容”。做文旅首先还是要立足于做内容。一个城市也好,一个文旅项目也好,也许基于偶然的机缘能火爆起来,但“网红”能否变“长红”,火爆流量能否持久,最终还是考验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文旅产品服务。我始终相信,文旅是要沉下心来做,一定是要有好的内容的供给。
当下互联网时代,靠一个网络事件噱头、一个网红代言甚至就能引爆,但要让一波瞬时的文旅热潮可持续,过硬的优质内容沉淀,才是一个城市最大诚意,也是“长红”的底气。这就需要我们沉下心去挖掘属于每个城市自己的特质,提供具有竞争性差异化的文旅高质量内容供给。这些年四川包括成都b体育下载,没有像哈尔滨、淄博烧烤那样瞬间火爆全国,但四川文旅产业努力做到了细水长流、坚持“长红”。
第二个关键词是“链接”。做文旅一定要与年轻人链接,与现代生活链接,与世界链接。一个旅游胜地,一个文创项目,要持续有生命力,它一定是要吸引年轻人的,赢得青年才是赢得未来。
当下的年轻人,生在中国,成长在传统文化滋养下,怎么会不爱传统文化呢?这是刻在他们骨血里的文化基因。国潮文创的传播推介,就需要用年轻人喜欢的表达形式、喜爱的语言,来呈现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这就需要研究历史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让古老文明与当下发生新的链接。比如今年春节期间的博物馆热、非遗热,还有新春卖爆的国潮服饰马面裙,都是鲜活的传统与当下碰撞链接的文旅案例。
南都:马面裙的火爆,是近年来非遗迎来新生的一个案例。四川的川剧、扎染、彩灯等非遗产品也很出圈,对创新性传承非遗,您有何经验和思考?
宋秋:今年我的提案也会继续关注这个议题。最新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名单中,全国958人、四川49人入选,排全国第三;省内非遗从国家级到县级的4级保护体系也很完整,但仍有提升空间。
我认为,持续开展系统性保护,在团体性非遗项目方面需探索以团队为基础的传承系;加大对濒危项目和高龄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力度;加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力度,推动区域整体性保护,如2008年震后抢救性设立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同时,要特别重视科技赋能,建立非遗资源的数据库,实现对非遗资源的分级分类、建卡存档,搭建从国家到省市县多级联动的非遗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通过跨区域联动的数据共享,可以更清晰地归纳研究出许多同根同源非遗项目传播的脉络,如四川、陕西的皮影之间就有很强的关联性,川剧在整个巴蜀地区各地的流变与演化等,都有望在数据资源的共享中释放出更大的科研及社会价值。
另外,在非遗的转化利用层面,尤其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相应的科普法治宣传,加大对特色IP、品牌原创等版权保护力度。去年我们在第八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牵头举办了首届四川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展,联动香港贸发局,就很好地为巴蜀文创IP的出海出圈搭台赋能。活动集中展示了全国131家知名非遗品牌IP(知识产权)1000余个,邀请到120余家境内外知名品牌合作机构进行授权洽谈,成功促成非遗品牌IP意向签约8200余万元。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加大对非遗的数字赋能,全方位利用AR、VR、5G、AI等技术打造数字非遗馆,积极探索“云展览”“元宇宙”等新型展示手段,营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环境,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非遗大国的魅力。
南都:说起石窟造像,游客熟知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巴蜀石窟寺这两年成了新晋“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巴蜀石窟寺为什么能成文遗圈的一匹黑马?
宋秋:巴蜀石窟有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价值极高三大显著特点,是中国南方石窟的典型代表。这些石窟并不仅限于我们熟知的乐山、大足,而是遍布整个巴蜀大地,从南北朝时期延续至今,早已深深地融入了巴蜀人民的生活。四川省内现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34处,数量居全国第1、超过全国总量(5986处)三分之一。整个川渝地区石窟寺大型佛像数量占全国40.9%,其中中国现存最大的坐佛、最大的立佛、最大的卧佛都在川渝。
南都:与老牌的莫高窟为代表的北方石窟相比,巴蜀石窟普遍规模偏小、分布较散,如何才能挖掘出巴蜀石窟的文旅价值,打造成南方石窟保护利用的高地?
宋秋:要发挥巴蜀石窟寺的最大价值,需要多方合力。在川渝两地相关部门构建起全领域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双方应搭建多个合作平台,整合川渝两地人才、资金、场地、设备、技术力量,聚焦石窟寺风险监测、病害勘察等保护基础研究,成立专门的川渝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心。
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探索中小石窟寺保护利用新模式,采取分类建设、试点带动、认定授牌、动态管理的方式,建设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和微景观;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批9处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试点建设任务,并初步遴选第二批建设点位20余处。
打造科学专业的队伍体系,助推石窟寺文化“走出去”,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川渝两地成立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充实石窟寺保护研究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四川石窟寺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共同推动川渝石窟共同保护、联片发展、合作双赢。
接下来将打造一批以石窟寺为载体的精品旅游项目与旅游线路,让文化为旅游铸魂,塑造四川石窟寺文化传播优质品牌。
南都:您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巴蜀石窟寺的保护和利用,发掘保护四川省内珍贵的非遗文旅内容,有什么感触和期许?
干文保其实只要沉下去你就会上瘾。当你亲身感受到一份千年的历史文化,从老祖宗手里一代代传承至今,那份肩头的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你在守护它的过程中,慢慢地体悟到内心的丰盈,知识视野的扩展,对它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了解越多,就会真心沉浸其中并爱上它。
试想一下,在一千多年前,在那个没有大型机械的时代,那时的人是怎样把一座山峰开凿成这样一尊大佛?这个佛为什么又能够历经千年屹立于江边不倒?带着对历史和信仰的崇敬与好奇,去探索去研究,开发阐释它背后的文化意蕴,打造成一系列优质研学课程,让现代人真正能感知千年巴蜀文明的余韵,这种高质量文旅产品带给游客的获得感,与普通的观光体验截然不同。这也是我此前推崇敦煌模式的缘由,敦煌不是走景区的模式,而是研究院的模式,敦煌研学课程的高质量就保证了它始终处在一个卖方市场,是供不应求的,客单价一直在线。
相比之下,现在纯粹依赖景区观光卖票的粗放型文旅模式,其实已经到顶了。一个景区一年的游客承载量是有限的,服务接待能力也是有限的,靠卖门票能带来的流量还能有多少增长空间?地方文旅运营要突破,就要真正沉潜下去,做出优质创新的产品来。
敦煌模式背后的运营思路很值得借鉴,比如将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打造成为高水平的专业保护研究机构,对区域内的石窟文物进行科学保护、研究同时开发高质量研学课程。
南都:四川近年来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天府艺术公园、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等城市文创空间不断推陈出新。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对文旅产业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宋秋:在当下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是基于老百姓对于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传统普通的文化供给,已经跟不上群众升级迭代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在文旅工作要对标的是提供“有效供给”“高品质的幸福感”。
疫情前成都太古里有一个方所书吧。不同于传统书店的形式,方所书吧算得上国内最早一批营造高品质跨界文创消费的公共文化场景,用流行的词来说“自带文艺范儿”。“方所”在太古里甫一亮相便大受年轻人的追捧,慕名来打卡的游客更是带火了周边一批文创IP的出圈。
包括你提到的天府艺术公园等城市文创空间,近年来整合了成都市图书馆、当代艺术馆等高质量的文化场馆,集中了一批优秀文创IP、阅读体验课程、精品文创活动等,满足了群众对高质量文旅服务和产品内容的需求,现在则是抢票预约图书馆已是常态。
南都:如何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市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诗与远方”?
宋秋:由于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问题,公共文化机构的活力尚未完全激发,距离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尚有差距。
建议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尽快出台事业单位绩效分配管理办法,就试点单位文创收入管理和使用、奖励范围和额度、资产管理等做出相应规定,适时将试点内容拓展到研学旅行、展览展示等方面。
建议适时修订相关政策,向上争取增加服务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超大型公共图书馆相关规定,科学设定其建筑面积指标。
建议优化资金配置和使用。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明确将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纳入支持范围,并纳入重点支持项目,推动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档升级;探索把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将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列入常设重点项目。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对社会资金参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项目在土地出让、租金缴纳、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给予优秀社会分馆适当运营补偿。
加强队伍建设,壮大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公益性岗位聘用、志愿者招募等方式,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推广群众文化专业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办法,为基层留住人才;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创新创业、住房保障、家属关爱等全链条服务机制,增强文化人才认同感、归属感。
推荐新闻
- b体育官网【欢迎新副会长单位】南方生活丨2024-09-01
- bsports为何四川的景点能反复“翻红2024-09-01
- 商务部研究院:新消费引领国内大循环拼多多2024-09-01
- 品牌授权_爱授权2024-09-01
- b体育官网丰田考斯特7座房车价格表四月最2024-09-01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183-6040-1716
公司传真: +19-775-22704
电子邮箱: bsports@yuanchuangds.com
公司地址: 无锡市锡山经济开发区团结南路1号红星美凯龙3-2F